把握时代大势 坚定发展信心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下四川民營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出台。《意見》是“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磅舉措,是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三期疊加”、“三重壓力”凸顯的大背景下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頂層制度設計。
四川作爲民營經濟發展大省,《意見》的出台和實施,對于提振四川民營企業發展信心,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推動全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帶來穩定的制度預期和市場預期。截至2021年,四川民營經濟貢獻了46.9%的投資、54.5%的地區生産總值、65.5%的稅收、88.9%的新增就業、97.4%的市場主體,成爲推動四川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創新創業的主陣地,也必將爲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做出四川貢獻。
抢抓机遇做大市场 赋能企业做优做强
從宏觀來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而區域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正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工作的有力抓手。《意見》指出,要“優先推進區域協作”。四川人口衆多、資源富集、科教基礎良好、市場腹地廣闊等發展條件優越,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藍圖廓現。全省民營經濟要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發展戰略機遇,以及成渝一體化市場監管體制機制、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知識産權保護等領域先行先試有利條件,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實現暢通流動,爲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貢獻成渝力量,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中搶得先機,分享紅利。
从中观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要切实把握好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关系。把握好时代大势,理解政策、研究政策、善用政策,在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營商環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大背景下,赋能企业做优做强,促进制造、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进一步完善,让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在超大规模市场中得到滋养,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体系的抗冲击能力。
從微觀來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也將爲更多民營企業創造新的活力。《意見》提出,完善統一的産權保護制度、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維護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也明確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基于此,全省民營經濟以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爲契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推動金融、土地、技術和信息等要素市場一體化改革;有助于構建行政管理協同機制等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有助于打破各種行業壟斷,鼓勵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更爲充分的市場競爭,從而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形成民營資本巨大的制度紅利,激發民營企業家改革創新和勇于開拓的精神與活力。
坚定信心应对挑战 乘势而上砥砺前行
當前,國內外環境變化、社會經濟形勢正處于日趨複雜的態勢,增強民營經濟的發展信心是重中之重。而民營經濟的信心從何而來?既從民營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和對創新的決心中來,也從民營企業家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中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一個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能夠給更多的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增添做大做強的信心。然而,現階段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市場由大到強轉變,仍要攻堅克難。結合四川實際,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在推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進程中,仍將面臨挑戰。
一是中央政策與地方政策、産業政策與競爭政策之間博弈。
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成渝经济圈存在两大中心城市,长期以来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在竞争过程中,除了会带来经济增长,也可能带来诸如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和省界交界地带贫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地方保护、行业壁垒、企业垄断、市场主体地位和待遇不平等这些涉及地方利益的老大难问题,都将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与此同时,区域之间相互竞争的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导致出现市场分割现象,如竞相比拼政策优惠。未来,在中央主导性产业政策的条件下,地方政府运用优惠政策的空间将受到一定抑制,而其改善營商環境、提供市场公共品、执行竞争政策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等方面的动力会增强。因此,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是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支撑、也将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长远之策和固本之举。
二是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之間競爭與協同的對立統一關系。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各種所有制經濟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成就了中國經濟奇迹。當前,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加深、國外內環境的急劇惡化,加之疫情影響,無論是國有經濟還是民營經濟面臨的轉型困難和挑戰的範圍和程度進一步加深。與此同時,由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及制約因素的存在,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然任重道遠。
近年來,面對波谲雲詭的國內外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惠企政策措施,不斷爲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市場環境、開拓廣闊的上升空間。但在市場准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軍民融合等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玻璃門”“旋轉門”“卷簾門”的現象,如何爲民營企業打造公平競爭環境,給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充足市場空間,依然是擺在許多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又如民間投資是民營經濟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力量,被視爲民營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和判斷宏觀經濟走勢的重要風向標。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領域鼓勵民間資本投資,但仍然存在放開領域不夠、放開程度不高、放開政策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基于此,應持續地推進市場政策、産業政策由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強化反壟斷執法,糾正濫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公平競爭的行爲;應持續地堅持“競爭中立”原則,對國有和民營經濟一視同仁、對大中小企業平等對待,全面落實放寬民營企業市場准入的政策措施,持續跟蹤、定期評估市場准入有關政策落實情況,才能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實施上爲不同的經濟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創造有利條件。
挑戰和機遇並存,困難和希望同在。我們清醒地看到,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性,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迅速變化而日益凸顯。盡管,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中國市場體系長期存在制度規則不統一、要素資源流動不暢、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等突出問題,影響了市場功能發揮。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本質上要求全國一盤棋,立足內循環,直接打通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堵點,推動我國由“大市場”到“強市場”的轉變。
而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大背景下,全省民營經濟及廣大民營企業家更應把握時代大勢、堅定發展信心,勇于迎接機遇與挑戰,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毅力,認真研判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沈下心來認真分析國內外市場,化危爲機,尋找機遇,做優做強。
作者:成都南充商會會長、超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宇龍 |